2025年7月29日,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黑龙江省历史学会、金源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学术交流基地联合主办,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科承办,陕西师范大学冯立君教授召集的“中国边疆史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主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边疆历史演变、民族文化融合、区域发展互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现场
7月29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行知楼0107会议室举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林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主编王永平研究员,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玲教授分别致辞。李林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并介绍了我校发展的历史沿革。他指出,边疆地区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见证,边疆史研究不仅关乎历史认知,更对当代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搭建了跨学科、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专家学者们以史为鉴,为新时代边疆治理与文化传承贡献智慧。王永平肯定了本次会议对推动东北边疆史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边疆史研究需突破地域与学科壁垒,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挖掘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吴玲介绍了学院在边疆史、金源文化、渤海国史等领域的研究积累,表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开幕式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孙瑜主持。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共有九位知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切入,呈现了边疆史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作《亚洲周边格局互动下——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研究反思》报告,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作《“边疆”是什么?——古今涵义的转变》报告,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陈峰教授作《宋钦宗朝议和问题的反思》报告,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玉君教授作《华夷之辨•华夷之辩•华夷之变——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再思考》报告,黑龙江大学渤海研究院院长宋玉彬教授作《渤海“宪象中国制度”的考古学考察》报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夏炎教授作《走进历史现场与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教授作《何以朝鲜——作为汉唐政区和名号的变迁》报告,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郭万勋作《金王朝迁都北京对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贡献》报告,我校王久宇教授作《金初黄龙府之战述评》报告。主题报告环节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主编王永平研究员主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作报告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作报告

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陈峰教授作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玉君教授作报告

黑龙江大学渤海研究院院长宋玉彬教授作报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夏炎教授作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教授作报告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郭万勋作报告

我校王久宇教授作报告
下午研讨会分组讨论环节,设有“东北边疆研究”“金源文化研究”“其他边疆研究”三个分会场,学者们围绕具体案例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中,学者们普遍强调,边疆史研究需兼顾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既要立足本土史料,又要借鉴跨学科方法。

第一组“东北边疆研究”分会场

第二组“金源文化研究”分会场

第三组“其他边疆研究”分会场
7月29日下午,研讨会闭幕式在行知楼0107会议室举行。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卢伟教授、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綦岩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文政研究员分别代表三个分组汇报了讨论情况。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玲教授做总结讲话,她再次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在学术研究、思想交流方面的重要成果,为学院中国史学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陕西师范大学冯立君教授以及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谢意。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卢伟教授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綦岩教授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文政研究员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维度的学术交流,深化了对中国边疆历史复杂性、多元性的认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边疆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区域发展的关键钥匙。未来,学界需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跨学科协同,以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合影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东北边疆史研究和区域国别学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同时助力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