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要求,我校组织开展“我的育人故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征集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坚守立德树人使命、深耕教学科研一线、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优秀教师。即日起,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讲述育人故事”专栏,分享我校优秀教师和团队的育人故事,激励广大教师以此为精神坐标,感受榜样力量,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物介绍
刘钻,教授,龙江学者,龙江技术能手,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剪纸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院校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毕业成果质量评价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执行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哈尔滨市决咨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咨议委员会委员,景德镇陶瓷名家协会会员。
无言之教 润物无声
大家好,我是刘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科研副院长,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一直坚信的理念——教育,并不总是靠“说”的。真正打动人、改变人的力量,很多时候是“无言的”。在我看来,“无言教育”就是一种以身作则、以境育人的方式,是把教育嵌入环境、藏在日常、融入气场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语言激励,而是日复一日的静水深流。
01环境是一种隐形的“老师”
我非常注重教室和工作室的氛围营造。在我看来,教育不是等学生坐下来才开始,而是从他们踏进教室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发生。我喜欢保持工作室的安静与整洁。墙上挂的是经典画作与师生佳作,地上铺着木纹地板,窗边总有几盆绿植,一张茶桌,一盏沉香。不是刻意“营造情调”,而是希望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慢慢沉下心来,感受到一种安稳、内敛的力量。
我不太喜欢大声训导学生,也不要求每节课都讲“新知识”。我更在意他们是不是在观察生活,是不是在默默体会艺术,是不是在从环境中感受到一种“做艺术的人应有的状态”。
02一个案例:一张撕掉的画
有一次,我在工作室创作,画了一整天,连续几张都不满意。我停下来,站在画前看了很久,然后毫不犹豫地把它们一张张撕掉,从头再来。当时一个学生就在旁边练习,他看得很紧张,最后忍不住问我:“老师,这几张画您都画了很久,撕掉不觉得可惜吗?”我笑了笑说:“真正可惜的,不是一张纸,而是我们明知道还不够好,却选择不去面对、不去改正。艺术不能将就。”这位学生事后对我说,那一幕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明白了什么叫对作品负责,什么叫对自我要求。他说,他从我那一次撕纸的动作里,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专业态度:不是对外说了什么,而是内心有没有一把尺子,敢不敢坚持。其实,我没有讲大道理,也没特意“教育”他,但他在那一瞬间,看懂了我想传递的东西。这就是“无言教育”。
03人与人之间的“气”在传递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我始终相信,一个老师真正能留给学生最深的东西,往往不是知识点,而是他本人的那种气质,那种对待人、作品、生活的态度。我从不对学生高声斥责,但我对待每一张作品都极其认真。我的画桌永远干净整洁,工具摆放有序。我觉得这些细节,不只是“自律”,它本身就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默默示范。一位性格内向的女生曾跟我说,她刚入学时很迷茫、不自信,不敢开口表达。后来她开始负责打扫画室,布置角落的摆件,慢慢跟空间建立了联系。她说,正是这个“沉静有序”的工作室,让她有了“可以安心画画”的感觉,也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那一年她的毕业创作获得了最高分。我知道,她成长的不是“技术”,而是心境,是信心。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我讲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因为她每天“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04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看见自己”
作为教育者,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培养的是“会画画的人”,还是“能独立生活的人”?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人格的培育、审美的熏陶。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去之后,不只是画技熟练,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沉住气、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与自己和解。这些东西,是不能通过讲义教出来的。所以,我愿意用我的方式做下去:在安静中坚持标准,在细节中表达态度,在环境中注入力量。
我想说,真正深远的教育,从来不是用声音去征服,而是用气息去感染;不是把理念灌进头脑,而是让它自然扎根于心。哪怕一句话不说,只要学生走进我的教室,能感受到一份平和的气息、认真做事的态度,那教育,其实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