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新蚁族杯”第八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总决赛在河南大学圆满落幕。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教师杨旭、林琳指导,学生孙洋洋、徐露航、李俊瑶、陈一鸣、王军民完成的作品《基于树木年代学分区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生态管理区评估——以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学生何思颖、银灿、杨淇云、于函、张若溪完成的作品《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经济价值估算》均获全国二等奖,此次获奖彰显了我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学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作为我国地学领域发起最早、影响最广、专业性最强、认可度最高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术能力竞赛活动之一,本届大赛以“美丽中国建设和地理学”为主题,汇聚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300多支队伍参与。经层层选拔,最终有98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
我校参赛作品《基于树木年代学分区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生态管理区评估——以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为例》以大兴安岭环境变化为背景,基于树木年代学划分海拔带,选取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核心区划分,分析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海拔梯度变化及核心区空间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识别驱动因子,为大兴安岭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施策依据,助力寒温带屏障可持续发展,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广泛好评与关注,获得全国总决赛自然地理组二等奖;作品《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经济价值估算》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例,基于plus模型分析2000年~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三种自然情景,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哈大齐工业走廊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驱动因子,最后利用InVEST模型,估算203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三种情景下的经济价值,积极践行“培育新质生产力,开拓双碳新路径”的发展战略,展现出地理学的综合思维,获得全国总决赛人文地理组二等奖。
此次大赛获奖不仅是我校对人才培养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彰显了地理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价值。两支队伍备赛主题鲜明,作品内涵时刻,从大兴安岭生态保护的深入分析到哈大齐工业走廊“双碳”路径的前瞻探索,将专业学识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既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深度和专业素养,更彰显了青年学子以学科之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这份荣誉是对学校育人理念的肯定,更激励着学子们持续以地理智慧赋能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让青春力量在美丽中国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东北全面振兴中绽放光彩。
(林琳/文)